[理財] 用個人預算前和現在的差異

從連什麼是記帳都沒聽過,到使用個人預算 (personal budget) 後會有什麼樣的轉變呢?

還沒用預算前

我們是如何決定要不要買什麼東西的呢?

在上大學前,常吃麥當勞的我通常就會這樣思考:


看到錢包裡還有那麼多錢,或是登入 app 發現自己網銀餘額還很多,剛好我現在肚子也很餓。

好不容易路過麥當勞,或是同學正要一起去買,反正餘額那麼多所以我還可以吃很多餐,不是嗎?

可是這樣的思考模式不知不覺就會變成每次都是這樣思考:


$ 會越來越少是正常的嘛,反正下個月薪水馬上就要來了,我會這樣想。

但是總會很懷疑自己的 $ 怎麼每個月都是這樣子慢慢消失。

用了預算後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再問我一次,要不要買麥當勞?


我會先拿起手機,開啟我的預算 app,看到我的餐費只剩 $3,664 元了。看到其他項目還有一堆零零總總的還等著消費,我會覺得我還是買其他比較便宜的食物好了。

為什麼有這樣的差異?

上面的情境都是每個月薪水 $50,000,只是第一個沒用預算軟體、第二個有用預算軟體。為什麼可以對我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呢?

主要原因就是我們 "預先" "計算" 好我們這個月要買哪些東西了。

就和六罐子理財法很像,但預算軟體可以幫你切出不止 6 項,我自己的預算軟體我剛打開來數一下就有 33 個項目。

我們就會從既然只有一個錢包,那每一塊錢都可以花...


變成每一塊錢都有自己訂好的用途:


甚至還可以開始小額投資。

都是 $50,000 元,但沒預算好要花在哪上面的話,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毫無限制的亂花。畢竟現實是很複雜的,隨便把這些項目切開來就可以幾十甚至幾百種。我們又不可能在腦中去計算這樣的事情,所以這時候我們就要靠工具輔助我們。

如何開始預算

要記得預算 ≠ 記帳,記帳只是幫助我們"回顧"我們預算做的好不好,但預算是看"未來"我們要做什麼。時間上的意義就不一樣了。

現在手機這麼方便,任何有切項目的 app 其實都可以做到我們上面這件事,因為這樣每消費一筆拿起手機就可以紀錄下來了。像是 Richart 最近推出的小查罐也是同樣的概念,但自從利息對舊戶不友善早就跳槽了。

所以你要找的預算 app 有這些功能的會越棒:

  • 可以切成多個項目
  • 可以設定每個項目的"未來"消費目標
  • 調整項目或金額都很簡單
  • 記帳非常簡單
  • 有可以評估自己"預算"做得好不好的指標

中文的話看網路上是推 MOZEAndroMoney,如果大家對英文不陌生的話我最推薦的當然是我正在用的 YNAB,應該是介面上設計的最好、教學資源也最多的。

一開始不用設太多項目,反正可以之後慢慢調整,重點是你願意每個項目花多少錢? 這個只有自己最了解,沒有什麼一定的 % 數。

"要不要吃麥當勞? 先想一下自己的餐費項目還剩多少錢,不夠的話要不要買便宜的就好?"
"要不要買最新出的耳機? 先想一下自己的 3C 項目還剩多少錢,不夠的話要不要從其他項目挪錢?"

大概就是這種感覺,下個月再慢慢調整每個預算,看要不要新增項目還是調整一下每個項目的目標。

"餐費下個月要不要從 8000 改成 10000? 可是這樣別的項目就會少 2000 元,從遊戲費挪錢呢? 但是下個月會出那個好玩的遊戲..."

不想記帳的話怎麼辦?

我看大部分人對記帳沒什麼好感度或試了一陣子就放棄的原因就是想要把每一筆消費都記起來。那就更不用說預算了。

但其實不用對自己這麼嚴苛。

甚至我好友是看每期信用卡帳單稍微統計一下,平常錢包花的小錢並不太在意。

上面說過"記帳"只是幫助我們回顧自己的"預算"做得好不好,粗略估計一下就好了,不管你用什麼方法都可以。重點還是"預算"本身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消費習慣每個月都要調整。

預算破產感

用了預算後最神奇的事在 Reddit 上同樣用預算的大家也都有感受到,有人說他存款還有幾百萬但是每個月都覺得快破產。

我也是有投資項目、有緊急預備金、連寵物看獸醫的費用都有上萬元,但那些錢同時間又感覺都不是我的,但同時又覺得每個項目都有錢很安心。至少我不用擔心突如其來要花錢的時候沒有錢可以花。

所以我每個月拿到薪水的時候都笑著跟我女友開玩笑說: "這些錢已經不是我的了,是下個月的錢"

結語

很多軟體都強調"記帳",但其實我們需要的是"預算"。兩者的時間觀點不同,目的也不一樣。

養成預算的習慣後,財務狀況就會漸入佳境,也能同時達成理財的目標。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試算表] 追蹤台股 Google Spreadsheet (未實現損益/已實現損益)

[Side Project] 互動式教學神經網路反向傳播 Interactive Computational Graph

[插件] 在 Chrome 網頁做區分大小寫的搜尋